生態興則文明興,生態衰則文明衰。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區、市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的決策部署,日前,中寧縣制訂出臺《關于深入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》,目標直指到2020年年底,基本形成“產業綠色發展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、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”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,高效完成沿黃生態經濟示范區發展各項指標和重點項目。
據悉,黃河流經中寧縣68公里,孕育出“中寧枸杞”這一馳名中外的紅色圣果,灌溉了49萬畝優質糧食作物、16.8萬畝蘋果林、19.6萬畝紅棗林,哺育了35萬杞鄉人民。近年來,中寧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、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委四屆五次全會精神,對縣境內黃河流域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分析,立足實際,沿岸培育出數萬畝枸杞基地,3000畝油菜花、菊花、向陽花等休閑采摘體驗園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金屬錳、西北重要的新型鋁材加工和新能源生產基地,為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。立足全區來看,由于地理、歷史、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,中寧縣沿黃區域仍是“經濟發展較慢的落后地區”,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。為此,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縣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上,中寧縣明確提出“要以黃河衛寧過境段為軸線,以余丁、舟塔、石空、寧安、新堡、恩和、鳴沙、白馬、大陽梁9個鄉(鎮)為重點,優先發展新型工業、現代服務業,切實將沿黃生態經濟帶打造成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”,為全縣下一步加快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明確了路徑。而此次行動計劃的制訂出臺,以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為前提,以科學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為核心,探索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、產業結構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,重點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、生態體系、生活體系、制度體系,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、管理數據化,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接,著力構建山水相依、全域協調的中寧沿黃生態經濟示范區。
據悉,《計劃》主要包括綠色產業發展、環境質量改善、生態系統保護、人居環境改善4個方面22項指標。其中又細分為新型工業、現代農業、現代服務業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、城鄉人居環境改善、扶貧產業和社會民生及基礎設施7類130個重點項目。(全媒體記者 宋大為)